郎平作为上世纪末最具标志性的体育人物,其名字早已超越运动员身份,成为一代人拼搏向上的精神象征。
虽然近年她逐渐淡出一线排球事务,却始终心系中国女排的发展。而除了体育领域,她在其他舞台上也持续绽放光彩。
最近她亮相时尚活动,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形象,引发大众对她近况的广泛关注。正当讨论热度攀升之际,央视的一期专访恰好揭示了她的真实生活状态。
人生新篇章
本月中旬,央视一档特别节目通过“跨时空对话”的形式,呈现了郎平与朱婷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。镜头前,当朱婷谈及东京奥运会后遭遇网络质疑时,郎平幽默回应:“当时发信息半个月没回,我就知道她又开启自我调节模式了”。
这段对话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女排辉煌岁月的记忆,更展现了郎平卸任后对弟子始终如一的关怀。这段师徒情缘的起点,要回溯到郎平临危受命重掌女排教鞭的时期。
2013年在中国女排陷入低谷时,郎平毫不犹豫地回国接手这个重任。这个决定意外开启了她执教生涯的黄金时期。
当时队伍面临人才青黄不接、战术体系落后等多重挑战。在如此困境中,郎平作出了令业界震惊的抉择——大胆启用朱婷、袁心玥等新生代球员,全力推进球队向“高大化、力量化”方向发展。
经过数年打磨,里约奥运会上她带领队伍在逆境中勇夺金牌。随后世界杯更是创下十一连胜佳绩,收获队史第十个三大赛桂冠。
短短六年,她将一支处于重建期的队伍重新带上世界之巅,创造了排坛执教传奇。而当赛场上的荣光暂告段落时,她并未停歇,而是以全新身份继续前行。
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,她开设的《拼搏的人生没有终点》通识课程场场爆满。去年的一场讲座,主会场座无虚席,八个分会场也挤满了通过直播观看的学生。
从战术指导到人才培养,她以教育工作者身份延续着对排球事业的奉献。即便不再亲自执教,她的每次公开露面依然能引发体育界广泛关注。
就像去年十月中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现场出现的动人场景——
转型背后的故事
郎平受邀担任赛前挑边嘉宾,在两位顶尖选手之间执行这个具有仪式感的环节。这是她时隔九年再次执掌挑边器,上一次还要追溯到2015年中网为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的对决担任嘉宾。
镜头前的她依然保持着专业风范,神采奕奕。有观众激动地表示“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在场边运筹帷幄的郎指导”。
而真正引发热议的,是今年八月掀起的“复出呼吁”浪潮。在泰国举行的世锦赛中,中国女排意外败给世界排名第十四的法国队,止步十六强。
展开全文
这个结果让众多球迷感到意外,也让不少人开始怀念郎平执教的时期。网络上甚至出现了“请郎导重新出山”的呼声。
实际上自2021年卸任后,郎平主要在美国陪伴家人,工作重心也逐渐转向幕后,更多以教育者身份推广排球运动。
因此尽管呼声很高,许多人都明白她重返教练岗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直到比赛结束约一个月后,郎平的新动态被普遍视为对此的回应。
今年九月,她在社交平台发布近照,其中点赞的一条“请享受生活,不必再回来执教”的留言引发关注。由于时间点接近世锦赛,这个举动被解读为她对回归问题的表态。
郎平的选择,既包含着让新生代教练成长的想法,也考虑到自身健康状况。常年执教积累的旧伤已让她难以承受高强度工作。
但伤病并未阻止她前行的脚步。最近在公开活动上的出色表现,完全刷新了人们对她的传统认知。
永恒的追求
今年十月,郎平现身VOGUE时尚盛会,身着丝绒套装亮相红毯。沉稳气质与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,打破了人们对体育人士的固有印象。
这场跨界亮相并非偶然。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述:“推广排球不应局限于赛场,要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项运动的魅力。”
就在时尚活动结束后不久,央视的专访揭示了她的最新动态。从教练到学者,郎平没有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,而是继续为排球事业奔波。
无论是持续参与北师大“优师计划”,还是传播女排精神,她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体育事业贡献力量。
在后续采访中,郎平透露了当前的工作重点:一方面推进体教融合研究,作为北师大研究员,她主持的体育总局重点项目已取得进展,团队正在编写适合青少年的排球教材。“从基础动作教起,先培养兴趣再谈专业”;另一方面构建群众排球体系,除了高校赛事,还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校和社区开展推广活动。“我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让更多人喜欢上排球。”
这份计划延续了她“一生专注排球”的执着。从赛场到课堂,从冠军教练到推广使者,郎平的每个身份都饱含着对这项运动的热爱。
正如她在北师大讲座中说的:“奋斗的人生永无止境,我只是换了个赛场。”央视专访不仅展现了她的现状,更呈现了一位传奇人物与排球的深厚情缘。
被问及是否会完全离开排球时,她坚定地回答:“只要还能行动,我就会永远站在排球身边。”这或许是对“女排精神”最生动的诠释——不在于永远胜利,而在于永远热爱。
郎平与排球的故事从未结束,每个终点都是新起点。这份跨越四十余年的坚守,已成为中国女排最宝贵的财富,持续激励着每一代人,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