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乡贤群英谱】徐惠琴:17年练一跳,“天空才是我的极限”

乡贤名片

徐惠琴

嘉兴海盐人 90后

中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

年少成名 多次在世界、国家级比赛中夺冠

12岁,徐惠琴去嘉兴训练。14岁,进入省队。

22岁,迈进了国家队的大门,跳出中国、走向世界,成为是田径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。

2020年东京奥运会,徐惠琴迎来职业生涯的重大飞跃。她作为唯一一名中国选手,杀入决赛,跳出4米55,创造了中国选手在该项目奥运史上的最好成绩,目前是亚洲个人最好成绩第二名的保持者。

今年,徐惠琴三次过了4米60,目前正在为下一轮金牌发起冲击。

“天空才是我的极限”是徐惠琴的座右铭,“我不会停下追赶的脚步。”

17年练一跳。运动场上的所有鲜花和掌声,都离不开运动员无数次辛勤训练流淌的汗水,徐惠琴正是这样一个刻苦的运动员。

只身一人开启远离故土、海内外训练的生活模式,徐惠琴几乎不说训练的艰苦,更多地是向身边人分享自己生活的趣事,“就像一个小太阳,温暖又坚强。”,这是徐惠琴给人的第一印象。

在教练看来,她是一个天生的竞技比赛选手,喜欢挑战一切;对于嘉兴人民而言,“小镇姑娘”闪耀世界体坛,是家喻户晓的“骄傲”。虽然经常在国外训练,但她心系家乡,时常传来佳音,传承冠军精神。

每当站上国内外领奖台,她都会第一时间与家乡分享喜悦,也会在市十运会、迎亚运期间为运动健儿加油助威。“多年前,我背起行囊从嘉兴出发,去追寻梦想,不管我走多远多久,对嘉兴这份真情不变、热爱依旧。”徐惠琴表示。

乡贤说

“我记忆中的嘉兴”

我是土生土长的嘉兴人,我印象中的嘉兴是个风土人情特别浓厚的城市。在我14岁进入省队前都是在嘉兴成长起来的,所以我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。我依然记得上学路上卖早点的声音,放学时路边亲切的三轮小黄包车,所以我对嘉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快乐。

嘉兴还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美丽之城,一草一木总能激起我的浓浓乡情,家乡的点滴变化、每份进步都让我牵挂在心。

嘉兴有我的家人、教练和朋友,是我每天训练时远望的地方。进入省队、国家队训练后,回“嘉”的时间更少了,但嘉兴熟悉的一切,永远是我的坚强后盾。

“我眼中的嘉兴”

我眼中的嘉兴是一片体育热土,这些年出现了许多“现象级”体育表现,金牌涌现。这是历代嘉兴体育人的奋斗的结果,也是嘉兴体育底蕴的厚积薄发。

这些年,我也经常听到嘉兴体育事业发展的好消息,尤其是全民健身这块,家乡这几年多了许多“家门口”的健身场地,体育赛事越来越丰富。

于我而言,我在外集训,隔着时空距离,也能与家乡的人共享体育的快乐。

“我与嘉兴的未来”

本届亚运会,嘉兴有六位选手参赛,我对他们的表现充满信心。虽然遗憾未能成为他们的一员,但我相信一句老话:留得青山在,不拍没柴烧。

现阶段我正在积极恢复伤病,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,为冲击明年的巴黎奥运会和后年的广东全运会做好准备。未来我也希望回到家乡从事体育工作,讲好嘉兴体育故事,传播嘉兴体育声音。

来源 | 读嘉

原标题:《【乡贤群英谱】徐惠琴:17年练一跳,“天空才是我的极限”》

阅读原文